第(1/3)页 整件事,几乎都和她无关。 长得漂亮是她的错吗? 要不是李隆基色胆包天,哪里会整出这种遗臭万年的破烂事? 纵观史书。 还没有哪本书,写得是安史之乱是因杨玉环而起。 都写的是,李隆基沉迷享乐,怠慢政事,导致李林甫专权,堵塞了边关大将入朝为相之路。 最终,边关大将立功之后,封无可封,赏无可赏,李隆基只能不断地加封节度使来以示恩宠。 天宝五年,王忠嗣兼任河西、陇右、朔方、河东四镇节度使,领兵二十五万余。 比之后来的安禄山有过之无不及。 要知道后来的安禄山也才是三镇节度使,领兵也才不到二十万。 天下近半兵马握在王忠嗣手中,李隆基也不能安睡了。 在他的授意下,李林甫诬陷王忠嗣想要联合皇子造反。 玄宗李隆基顺势下令审讯王忠嗣,还在狱中施加酷刑,最后还想直接杀了。 要不是哥舒翰相劝,王忠嗣还真有可能被拉去菜市场砍头。 最终,王忠嗣的结果还是不好,在家里郁郁而终,年仅四十五岁。 安禄山造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此。 前任四镇节度使凄凉的晚景,时时刻刻提醒他最终没有好结果。 而且他一个胡人,远远赶不上王忠嗣和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关系,朝中也没有大臣帮忙求情。 自知难逃一死的他,干脆就扯旗造反了。 说起来,安史之乱和杨玉环真的没有什么直接关系。 就算没有杨玉环,李隆基还是会找一个张玉环、李玉环。 可最终的结果甚是可笑。 天下间的人居然都把锅甩在一个弱女子头上。 想到此处。 李瑁低头看向殿中官员。 不管是李林甫一党,还是萧嵩一党,对于斩杨玉环之事都乐见其成。 仅仅杨国忠出言反对。 李瑁深吸一口气,平复好心情,这才开口。 “登基大典劳民伤财,就不需要办了。” “大唐的京官大部分都在这里,你们知道了就行。” “至于禀报上天,祭拜宗庙之事,就等长安彻底平乱后再进行。” “贺卿既然想要颐养天年,朕也不是无情之人,就准了吧!” 不是李瑁无情。 实在是贺知章年纪太大了,今年都八十岁了。 历史已经有了差别。 谁知道贺知章还能不能活到原本的八十六岁退休? 李瑁可不是要让臣子死在任上的皇帝。 第(1/3)页